思政部
文件政策
首页>>文件政策>>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建议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3-05-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教 学 建 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深刻总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具体运用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深入领会十八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力求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基本观点和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深刻论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绪论”和其他相关章节中,要注意反映上述重要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意义的集中阐述,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建议在“绪论”第三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的讲授中,重点说明两层意思:一是“一脉相承”,二是“与时俱进”。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看,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表现在它们都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基础、根本立场和社会理想,即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面对并回答时代课题,都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体现在它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2.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真理观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论断,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性。“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尊重实践,推崇实干,注重实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通俗表达。建议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部分的讲授中,结合实践观、真理观等内容,说明科学发展观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丰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方法的理论研究,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出方法论的阐释。特别是在第一章第二节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加以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十分丰富,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阐释和掌握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1.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不仅对于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阐释和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我们也应该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上,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以上内容,建议在讲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和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时,加以阐释。

2深化对社会主义运动整体性的认识,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十八大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成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相统一的整体,并提出增强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于深化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规律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就告诉我们:第一,要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理直气壮地讲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越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社会主义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更要坚定必胜的信心。第二,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和体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上,自信与自觉是紧密相联的。第三,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结合上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论述,都是着眼于总体把握,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这样的思路,对于我们讲授第六章的内容具有启发意义。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全面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十八大报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全面地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及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涉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党的领导等各个方面。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协调地推进发展。同时,在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和不同阶段,坚持“全面论”的同时又要注意坚持“重点论”。例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重点。

又如,在当前中国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首次明确写进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不仅体现了这一问题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也启示我们应从理论上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研究,对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答。在讲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在关于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理论界定上,在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的问题上,都应该作出相应的阐释。

三、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

改革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对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对于我们讲授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讲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基本国情

对客观形势的准确判断是作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的科学决策的前提。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这些基本判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条件下,在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提高的情况下,尤其要有冷静的头脑,始终秉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坚持唯物主义客观性要求。建议在讲授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时,联系中国实际加以阐释。

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这是贯穿在十八大报告中的重要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必须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开放。

在教学中,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合我们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建成的过程及特点,来深化我们对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讲的社会形态是大跨度的社会形态,但在每个社会形态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发展水平标示出更具体的社会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合理地解释“小康社会”是很必要的。第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在中国的改革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有必要结合中国的改革实际和经验来阐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观点。

3.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十八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社会发展问题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大问题。唯物史观把研究社会发展及其动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不仅要阐述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且也要阐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同时,社会发展及其方式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同样也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有关原理的讲授中应该体现上述内容。

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和底蕴,创新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成就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进一步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十八大还强调了思想文化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这就告诉我们:第一,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民群众历来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主人。第二,必须确立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实质是按照人民的意志和愿望,通过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实现的。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遵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第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积极投身于国家和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增强自身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实践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而自觉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议在第三章相关部分的教学中加强讲授。

十八大报告还把改善民生当作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这些观点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原理。第一,社会建设的唯物史观观点。过去我们较多阐释了社会革命和社会形态更替理论,而对社会建设理论强调不够。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论述体现了在唯物史观上的理论创新。第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唯物史观原则。共享文明成果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民群众共享文明成果创造了基本条件。强调改革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第三,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人的发展的唯物史观思想。人的发展问题是唯物史观探索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保障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建设,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重要前提;不仅强化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且为人的“能力体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且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

2.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十八大报告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断,并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这些论断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意义,同时从“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四个方面,具体阐明了文化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解释和运用的许多方面,比如关于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关系,文化相对独立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关系,文化发展过程中自发与自觉、社会自发需要与方向方针引领的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精英与大众的关系等。建议在讲授第三章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内容中,以及在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中,要体现上述关于文化的思想。

十八大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论述,也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讲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讲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自由观、公平观、文明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应该在第二章关于真理与价值的讲授中,以及在第六章关于社会主义的讲授中得到相应体现。

3.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

十八大非常重视理想信念问题,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习近平还提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

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工作者也是颇具教育意义的。建议在第六章第三节的执政党建设部分和第七章关于共产主义理想讲授中得到体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十八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胡锦涛在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并深刻阐明了三者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概括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上述内容可在第一章和第五章的教学中体现,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十八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决策和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十八大报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一概括,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做到“四个更加自觉”: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这“四个更加自觉”,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总论特别是第五节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教学之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最鲜明精神实质的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的教学之中。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强调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提出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党的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五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七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为“五位一体”,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是深深扎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的。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任何时候都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理想不动摇,以此来动员和激励全党同志,以此来团结和凝聚全体中华儿女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贯彻到第六章、第八至十一章的教学中去,以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激励学生承担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先后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八个“必须坚持”,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这些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涉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还涉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基本要求,用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进一步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

党的基本要求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都是管全局的、管长远的、管方向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识。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讲总论的教学中,还要具体体现在相关各章的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并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当时确定了“四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根据形势发展又从“五个方面”在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从“五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发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动员令。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包括: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些新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必将极大鼓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而努力奋斗。

上述内容可在第六章第三节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现,以激励学生树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

六、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我们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还很多。特别是下一步改革要面对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涉及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的着力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从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第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

第三,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第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

第五,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习近平特别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七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

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十八大报告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围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任务,应着重把握四点:

1.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做到“四个着力”和“五个更多”

“四个着力”是: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五个更多”是: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2.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中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3.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知识创新体系。

4.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等。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八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冷静分析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形势和任务,深刻理解十八大制定的推动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八、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政治建设作出部署: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三点: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

2.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总体要求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3.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推进国家政权机关的协商民主,推进政协组织、党派团体民主,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

以上内容可体现到第九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坚定走这条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进一步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理解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十八大报告指出,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始终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来抓

当前,我国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十八大报告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两个方面作出了部署。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其中特别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并从六个方面作出了部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好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十八大报告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十一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十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党的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单独列出来加以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新亮点。十八大报告从四个方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理解和落实这些战略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高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全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其中包括,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现有教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经济建设中,只在“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个目中讲相关方面的内容。贯彻十八大精神,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突出出来,可设专题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观念。

十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十八大报告对党的建设高度重视,所列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多的。报告强调,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这里讲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最先是胡锦涛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集中反映了党在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说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包括:“一条主线”,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是党的根本建设;“两个坚持”,即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五个建设”,即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这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布局;“四自能力”,即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组织纯洁、作风纯洁的根本途径;“三型目标”,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这些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

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

十八大报告按照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八个方面进行工作部署: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理解和落实这些部署,应着重把握以下四点:

第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决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十八大之后,全党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第二,努力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第三,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十八大报告把反腐倡廉提到了党的建设更重要的位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结合、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第四,切实加强党的纪律建设。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形成全党上下步调一致、奋发进取的强大力量。

上述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五章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有全面了解,坚定跟着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报告在第九、十、十一部分还对“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和“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等方面,进行了新的部署,相关内容可体现到第十二章、十三章、十四章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党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的主题和主线,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阐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强调总任务,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此方面内容可在“开篇的话”中体现。

2.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要指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此方面内容可重点在中编和下编的综述中体现。

3.论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要阐述,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方面内容可在“结束语”中体现。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

要阐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后,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要强调,1956年以后的20年间,党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是极其宝贵的,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要深入阐明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从理论渊源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要注意论述,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讲全面、讲清楚。

此方面内容应着重在第七章第四节、第八章第三节以及第九章第三节中体现。

三、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要阐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及其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要阐明,邓小平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要强调,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此方面内容可在第十章第一、第二节中体现。

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要阐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阐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此方面内容可在第十章第三节中体现。

五、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强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提出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要论述,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们认真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遭遇严重困难,我们科学判断、果断决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积累了有效应对外部经济风险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这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方面内容可在第十章第四节中体现。

六、党的十八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要增加论述党的十八大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要阐明,十八大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会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要阐明,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而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八个必须”),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十八大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大的作用;十八大在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中,把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一起纳入党的建设的主线,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要意义。

要强调,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此方面内容可在第十章之后讲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三个倡导”写入党的报告之中,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标志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应体现在绪论第三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讲授中。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正确认识“三个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国家目标,也是全社会和全体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使命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追求的现实目标的价值理念认同。对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讲授,可以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教学之中。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它体现了广大人民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念认同。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讲授,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上述内容可体现在第七章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等内容的教学之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道德价值追求,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个方面,凝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在第四章第四节讲授“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应结合实际,阐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涵义和要求,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自觉践行。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论述

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丰富和发展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些论述可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学中,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共克时艰,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时期爱国主义新要求。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十八大报告对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要求有了新的论述:第一,自觉维护全民族的团结统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第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十八大报告强调,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要坚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第三,坚持处理国际关系问题的正确方针和原则。十八大报告深刻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讲授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这一重要论述可结合我国在钓鱼岛问题和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正确方针,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依法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自觉维护全民族的团结统一、参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三、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强调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并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出了新的阐述、新的部署。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要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观点和论述,可体现在第四章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讲授之中。要结合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进作风、厉行节约、廉洁自律的一系列举措,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十八大报告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调创业的重要性,要求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要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放在首要地位;要建立和完善就业社会服务和各种保障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把这些内容体现在第六章第二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的讲授之中,结合近年来国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所提出的具体举措,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部署,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做了新的概括: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方面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二是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四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十八大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在讲授第七章第一节第三目“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和第四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十八大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的基本精神,结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和要求,进一步明确党依法执政的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人民民主与法制

十八大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强调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提出必须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的总体要求,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着力点是: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十八大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高度,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经验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出部署,提出了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在讲授第七章第二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第八章第一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十八大关于人民民主与法制的基本精神,结合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着重从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联系的角度,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人民民主的性质,进一步明确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人民民主的总体要求和着力点,以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道路的信心。

七、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加强网络的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创新网络社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尤其是政府要注重了解网民意见、群众诉求,及时予以反馈与整改,以获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二要坚持执政公开,加强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同时,对突发性、群体性以及负面性事件要快速公开信息,及时应对负面舆论;三要充分利用微博,保持与民众的沟通与协调;四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网络使用法律法规。在规范人们的网络社会的行为时,还要用法律抵制不当的网络行为,对于网络犯罪行为要坚决彻底地给予法律制裁。

在第五章第二节第四目“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和第三节第二目“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的教学中,可体现上述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八、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希望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内容,可以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贯彻在绪论第二节第二目“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第一章第三节“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第二章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以及结束语的讲授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中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可结合教材的各个专题,深入地落实在以下一些内容中。

导 论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几代共产党人和人民一以贯之、接力探索的成果,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阐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要引导学生认识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定位

明确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第三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个必须坚持”

这八项基本要求,既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一步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是对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一样,是管全局、管长远、管方向的,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

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要引导学生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明确自己的责任,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讲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在第一目“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讲授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最大”即“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的论述,明确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在第二目“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2.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在第三目“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贯彻科学发展观

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并且深刻理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要求,特别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认识的深化。

2.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这对于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具有重大意义。要引导学生加深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第二目“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阐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2.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体现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认识。

在第三目“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一“新四化”的提法中,重新提出农业现代化,符合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低于其他产业而且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符合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产业的现代化相比难度最大的这一实际,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强调“四化”之间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发挥最大的功能和效益。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思想。明确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十八大明确将协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形式,并提出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任务和部署,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人民民主的发展。

在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经过长期探索,我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团结亿万人民共同奋斗的正确道路。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在第三目“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三个更加注重”着力点,明确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述”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的进一步部署,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要求和关键所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导向和关键的明确,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第二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三个倡导”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精神,也最大限度覆盖了各方面意见,各方面接受程度更高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实践中建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践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第四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阐述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要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思想观点也应在第五讲第四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体现。

在第二目“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思想。明确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建设的实质就是改善民生,这要成为社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发展观念转变的重要体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上,更要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第三目“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贯彻两个“同步”、 两个“比重”、 两个“公平”、两个“机制”的思想,主要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同步”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保证有稳定的增长源,两个“比重”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保证收入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两个“公平”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使提高公平的地位具有政策保障,两个“机制”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保证了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多渠道。这就使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具有了切实的制度、体制、机制保证。

在第四目“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适应我国社会管理环境的新变化,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在第一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第二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和第三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要充分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一个理念、观念问题,有了这样的理念,才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这标志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涉及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

第七讲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在第二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明确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改革创新推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任务,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主题,认识到这是适应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需要,是经受“四大考验”、应对“四种危险”的需要。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的党的建设主线的基础上,增加了纯洁性建设内容,并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并列,成为党的建设主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凸显了在“四大考验”、“四种危险”面前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3.必须增强“四种意识”

强调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增强这四种意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自觉,也是对全党长鸣的警钟。

在第三目“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党的建设的主线、原则、布局、重点和目标等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总要求。这就是: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大建设”、“四自能力”、“三型目标”、“一个确保”。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这个总体要求,抓住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遵循,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和着重抓好的四个方面工作。

第八讲 当代中国与世界

在第一目“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三要三不要”的观点,即明确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这一外交目标的理解。

在第二目“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党和人民经受住严峻考验,巩固和发展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在第三目“中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外方针政策”中,贯彻的主要内容有:

1.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2.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引导学生加深对我国在当前形势下关于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主张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当代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何在国际形势复杂深刻变化下,使博士生把握和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当代世界,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立场十分必要。使博士生进一步明确: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中国发展所处世界大势的基本判断

1.中国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仍然是最大发展中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三个没有变”的论断,其中指出,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互联网时代不仅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在国际竞争中,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握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我国发展安全问题,正面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相互交织之中。

3.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但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社会主义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从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我们可以更为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它使社会主义有了新的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今世界的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又要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同时,扩大在世界上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博士生进一步认识世情和国情的变和不变的实际,确立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观念,以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既自觉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错误主张,又自觉摆脱超越中国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实际的错误观念,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上述内容可主要体现在导论、第一讲、第七讲、第八讲中。

二、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相比较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根本上体现在它能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同时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们的实现,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了时代潮流,开拓了以人为本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

2.更加强调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和正确方法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摸着规律过河。既要先易后难,又要敢于攻坚克难,不失时机突破重点、带动全局。要努力寻求关于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增强合力,减少阻力,形成强大推动力。通过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3.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和各国发展成功经验。譬如在应对危机和风险治理、鼓励政治参与、改善社会结构、促进生态优化等方面,其他国家有许多经验可资借鉴。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搬别人的经验与做法而导致本国陷入危机的情况,过去和现在都屡见不鲜,教训是十分惨痛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中,我们既要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又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博士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努力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上述内容可主要体现在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第八讲中。

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1.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逐步形成的。我们党始终高举和平的旗帜,从来没有动摇过。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提出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强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党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国际环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从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看,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我们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中国发展决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3.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才能共同发展、和平相处

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博士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在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同时,要始终不渝坚持永远不称霸的战略决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上述内容可主要体现在第二讲至第八讲中。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1.现代化道路多样化的体现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最紧迫的任务仍然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今世界,不同社会制度有竞争又有合作,不同历史文明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交流。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既顺应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又是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选择,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发展道路多样化的体现。

2.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国际责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国际上人们注视中国的目光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我们的首要责任,与此同时,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勇于承担责任,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作出贡献。凡是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事,中国都积极去做;凡是有害于和平和发展的事,中国都反对。

3.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不但属于中国,也具有世界意义。中国走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抓住机遇,规避风险,需要新的运筹帷幄,需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使博士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述内容可主要体现在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第八讲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

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和实践要求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自然辩证法概论”应该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并体现于相关部分的教学中。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准确理解我们党的科学技术思想,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进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认识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环保科技,实施科技风险的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坚持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贡献。

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明确的路径。只有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人工自然观”、第三目“生态自然观”,第四章第二节第三目“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第二目“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第三目“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以及第五章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中。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更加自觉”,这就是:

第一,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此必须建立国家创新系统,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以上内容可以体现在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目“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四章第一节第一目“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第二目“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以及第五章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中。

第二,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以上相关内容可以体现于第四章第一节第三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三节第二目“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的教学中。

第三,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以上相关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生态自然观”,第四章第一节第三目“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第三目“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第五章第一节第四目“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中。

第四,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实现统筹兼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

以上内容可以结合进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的教学中。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主要着力点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抉择,是在发展理念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要任务。

在教学中,要宣传和贯彻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帮助和引导研究生深刻领会生态自然观的内涵,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科学技术的要求,理解科学技术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为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的重大发展,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必须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系统自然观,认识人工自然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树立生态自然观。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一章第一节第三目“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中。

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第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第二,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和本质特征。第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方针。第四,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涵。第五,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第六,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着力点

十八大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着力点: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任务,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以利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实现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

以上内容可体现在第四章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第二节第二目“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第五章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第二目“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的教学中。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强化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就必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以上内容可以体现在第四章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第三节第一目“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的教学中。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本门课程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着力掌握十八大报告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理论的活力就在于它植根于生活实践的土壤。理论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对时代任务和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讲述第一章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时,应联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奋斗历程,阐明科学发展观如何“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如何“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阐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讲述本章时,还应联系我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二、“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系统结构和组成要素的观点

在讲述第二章时,要着重讲清统筹兼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说明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系统结构和组成要素的观点。因此,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在讲述“自然环境系统”时,应阐明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引导帮助学生懂得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从而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过程

讲述第四章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时,要着重联系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有关论述,理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理解这一总任务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两个百年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讲述这一章时还要结合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让学生懂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讲述第五章第一节“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时,要深入理解十八大强调的重要论断:“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着重说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

在讲述第五章时,要让学生懂得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讲述第六章第一节第三目“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时,要着重说明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对于人们确立合理的价值向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讲述第六章还要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当前我们应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在讲述第七章第三节第一目“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时,着重说明我国目前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理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在讲述第七章时要结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论述:“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以及博士生选修课程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一、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研读,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掌握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包含着观察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需要从“源头”处,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高度,依托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本与阐释相结合的多重视角,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

二、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历程的了解,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凝结着经典作家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思想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要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需要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立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三、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及其当代意义的充分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经验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实质体现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与时代价值的生动体现。

四、提高理论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伟大生命力,是因为其中蕴涵着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引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蕴涵着代表人民利益和愿望、体现人类发展正确方向的理想信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和意志的精神力量。学习经典著作,要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站所有内容严禁转载、复制、镜像
E_mail:qs
@xaipe.edu.cn 电话:(029)88409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