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 首 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转载】《陕西日报》:“贾平凹热”的冷思考

发布日期:2017年02月24日 16:47作者:吴长龄信息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耿煜傑

编者按: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经过各位老师、各处室、系部精心筹备、准备,我院新学期开学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开局良好。在院党委主办的“2017年春季专家教授管理干部读书班”上,吴长龄同志给全院师生员工新学期推荐的阅读书目是——贾平凹先生的《祭父》、《读书示小妹生日书》、《好读书》、《丑石》、《在女儿婚礼仪式上的致辞》等五篇美文。本网现将吴长龄本人春节假日的阅读观感《“贾平凹热”的冷思考》一文(见《陕西日报》12月24日11版)予以转载,供师生朋友们参酌。



“贾平凹热”的冷思考

                       ——春节假日悦读点滴

                          作者:吴长龄   《陕西日报》(2017年2月24日11版)

(一)文坛再掀“平凹热”
 ——南粤广州。2016年11月19日,我到广东出差参加广州体院校庆,看到当日《广州日报》显要位置刊登记者与文学批评家张莉女士关于陕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访谈:
记者:“当代作家群像里绕不开的一个是贾平凹,有读者表示,贾老师早期的散文很美,后期的有点小絮叨,但贾老师自己说后期散文成就更多,您怎么看?”
张莉:“大部分人眼中,贾平凹早期的是美文,后期像你说的,但不同意你说的啰唆,我自己很同意他的看法,他后期的散文比早期的好。在某一个层面说早期散文好,那种美是一个舒服的被大众接受的美,但一代大师级作家肯定有冲破我们大众审美的能力。我最钦佩贾平凹的地方是他30岁的时候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小说家,但他在40岁的时候,把自己以前建构的美学体系打散了。能够把自己的写作体系打散的中国当代史上的小说家其实不多,贾平凹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一位。”
 “哎?身居西北一隅并常以‘我是农民’自居的贾平凹在南海之滨也这么有人气、有市场、有读者、有‘粉丝钢丝’?”读完这张报纸,当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南粤,岭南文化的重镇,接触“欧风美雨”处在前列,也是港澳台市场经济文化消费的热土,一个陕西作家在此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影响?
 ——金城兰州。贾平凹长篇小说《极花》研讨会暑期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数十专家、学者、评论家参会,大家由衷地为这位文坛常青树点赞!
 ——首都北京。去年12月2日,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传来佳音,贾平凹以近乎全票的支持率当选全国作协副主席。不到一月,又传来喜讯:首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终评揭晓,经过十多位顶级专家投票,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极花》荣登榜首。我的一个干校同学,作家出版社总编黄宾堂先生就是评委之一。在这篇读书笔记或者说是关中“乱弹”即将脱稿之时,京城又传佳音:2017年2月17日,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举行颁奖典礼,“西安老男孩”贾平凹荣获“优秀作家贡献奖”。
 ——古都西安。今年元旦刚过,省上在陕西宾馆开两会,我看到贾先生一出现,大家争着上前与他合影留念,发给朋友圈,以此为荣。
 ……
 从三秦大地到祖国大江南北,神州文坛再次掀起空前的“平凹热”,在我这个文学业余爱好者看来,这次“热”比1983年、1987年、1993年、2009年的“热”来得更广泛、更权威、更理性、更具有建设性。
(二)阅读偶然变悦读
 贾平凹的成就,贾平凹的声誉、贾平凹所到之处受到的礼遇,实为中国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他从1974年发表作品,到2016再现精品《极花》,他的第17部长篇小说《秦岭志》将在今年出版。何种秘笈“法门”使他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活力?多少评论家、崇拜者、“贾迷”“粉丝钢丝”在探秘、探源、探讨:他是天才、奇才、鬼才?
 这个春节长假,我母亲年过九旬,单位还要值班,笃信“父母在,不远行”。近处多数地方也都去过,就干脆猫在家中阅读,拿来王蓬先生的新作《文学陕军亲历纪实——横断面》,九州出版社最新出版、辑录了《祭父》《丑石》《读书示小妹生日书》等美文的贾平凹散文随笔集《愿人生从容》,孔明编著的《贾平凹妙语》等书,人间万象、是非曲直放在贾氏笔下,读起来相当过瘾,时而感到酣畅淋漓,时而幡然醒悟,甚至有醍醐灌顶之感。
 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当属后者,也想将自己看到的“热闹”打个“擦边球”、看到别人过市也想走过去“抄两筷子”,与青年读者朋友们分享。
(三)贾平凹的底色——勤奋读书
贾平凹少时借书读书有故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段时间的相对集中阅读,我看到也感到:贾平凹被描述为“天才”也好,“鬼才”也好,都离不开青少年时期的贾平凹以勤奋读书为“底色”走向社会。下面,笔者想如实地不厌其烦地摘录贾平凹借书、买书、读书、论书的几个侧面,听听贾平凹自己在《读书示小妹生日书》中讲述的三则小故事,也许或多或少会联想到一些什么。
故事之一:“书中的人对我最好,每每读到欢心处,我就在地上翻着跟头,你就乐得直叫,读到伤心处,我便哭了,你见我哭了,也便趴在我身上哭。但是,更多的是在沙地上,我筑好一个沙城让你玩,自个躺在一边读书,结果总是让你尿湿在裤子上。”
故事之二:“东村的二旦家,其父是老先生,家有好多藏书,我背着你去借,人家不肯,说要帮着推磨子。我便将你放在磨盘顶上,教你拨着磨眼,我就抱着磨棍推起磨盘转,一个上午,给人家磨了三升包谷,借了三本书,我乐得去亲你,把你的脸蛋都咬出了一个红牙印儿。”
故事之三:“你还记得那本《红楼梦》吗?那是你到了四岁,刚刚学会说话,咱们到县城姨家去,我发现柜里有一本书,就蹲在那里看起来,虽然并不全懂,但觉得很有味道。天快黑了,书只看了五分之一,要回去,我就偷偷将书藏在怀里。三天后,姨家人来找,说我是贼,我不服,两厢骂起来,被娘打一个耳光,我哭了,你也哭了,娘也抱住咱们哭,你那时说:‘哥哥,我长大了,一定给你买书!’”
我们再看看,当年不满30周岁的贾平凹是这样解构读书的作用和意义:
 “小妹,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这个社会,天下在振兴,民族在发奋,咱们不企图做官,以仕图之路作功于国家,但作为凡人百姓,咱们却只有读书习文才能有益于社会啊。你也立志写作,兄很高兴,你就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你目下处境正好逼你静心地读书,深知书中的精义。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来方才醒悟。”
贾平凹读书也很有绝招:精读泛读兼容,文本书与社会书并进。贾平凹告诉小妹:“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
 贾平凹用自己切身体会告诫人们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既要读文本书,也要读社会书。他说:“买书不要买豪华书,豪华本的书那是卖给不读书的人的。读书也不必只读纸做的书,山水可以读,云雨可以读,官场可以读,商界可以读。赌徒和妓女也都是书。只在家读书本,读了书还是读书,无异于整日喝酒、打牌和吸烟土,于社会、家人有什么好处?”
青年贾平凹:买书比什么都重要。“我上大学时,夏天,一宿舍六人,五人有蚊帐,我没用;蚊子全集中到我身上,可幸那时比现在胖,有的是喂蚊子的血;只是那时还支援越南,要求学生献血,我被抽去300CC,补养费二十元,我舍不得去吃喝,全买了书。身子从此垮下来,以致到今日面如黑漆,形如饿鬼。”
 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在文坛声名大振的贾平凹,仍然嗜书如命:“小妹,这么多年,兄并不敢奢侈,只是简朴,唯恐忘了往昔困顿,也是不忘了往昔,方将所得数钱尽买了书籍。”
 中年贾平凹在他女儿婚礼上致辞:“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做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
(四)贾平凹的本色——低调
 “参天大树只有站远了才能看得清楚;身在树下,望眼的是一片树叶和树叶底下的阴凉。”这就应了“距离产生美”的常理。
 笔者和贾平凹先生说不认识也不符合实际,见面相互打招呼;说很熟也不对,没通过个电话,没有在一起共事,也没有一起出差或出国考察。仅仅停留在浅层的几次打交道,但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008年7月,奥运火炬在陕西传递,我当时还在省体育局工作,负责陕西段火炬传递工作,我们正式致函邀请贾老师担任火炬手,他婉言拒绝。
 2、2013年省政协开会,碰见贾老师,我说:“贾老师辛苦了,您同时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呢!”贾老师说:“我当了20多年了,现在都老了,我也不太爱开会,应该让年轻人干。”
 3、2004年、2005年左右,具体哪一年我已经忘记,老家一个朋友在春节期间将贾老师请到蒲城县城吃饭,我也在场。饭后,有人邀请贾老师一起玩“挖坑”,筹码是5块、10块来助兴。那时贾老师早已声名大振,我想他肯定不会在乎这几块钱。但他很“较真”,不会连“3”都没有就去“挖”,没有把握绝不去冒险。大约不到十点,就快乐收场,很有分寸感。
 4、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坐落在丈八沟的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各个运动队备战正酣,我们特邀贾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前来参观,给运动员加油鼓劲,他在一个上午的时间只看不说,座谈吃饭总是坐在角落。
(五)贾平凹的格局——“我总想写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状况”
 一个陕西作家,南方人爱,北方人爱,男的爱,女的爱,老年人爱,青年人爱,大陆读者爱,港澳台同胞爱,国外人也爱,他就不普通了。
 我想,他的不普通,来自于他的格局,他为人为文双重大格局。
 有史料为证——贾老师的作品《废都》在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后,他有这样的坦言:“我写作是我的生命需要写作,我并不要做不同政见者,不是要发泄个人的什么怨恨,也不是为了金钱,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关注国家的改革,以我的观察和感受写这个时代。”
 贾平凹书屋的斋号叫“静虚村”,我体会,“静”者,远离红尘浮华,静心做事;“虚”者,虚心向他人学,向外国大师学,向青年人学,永不满足,追求卓越。
 贾平凹的求知欲:“在我的书架上写有四个字:穷极物理。因为我无所知,所以我无所不欲知。”
(六)悦读随想——优秀作家群体是先进文化建设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大作家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工作母鸡”,要倍加珍惜他们的劳动
 在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平凹热”持续不断,与此同时,已故的陈忠实先生、路遥先生及其作品都是当下媒体、出版商、文化资本、读者观众追捧的热点,可以说这是一股让人自豪、兴奋的“三秦文化热”。这个“热”就是机遇,就是发展空间,也自然引起我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贾平凹先生1978年获奖,2008年获奖,2016年获奖,还走出国门,在美国获奖、在法国获奖。贾平凹先生是文坛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之一。
 他和陈忠实先生、路遥先生打头阵,带领陕西作家群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开创了集体荣耀闪亮登场的一个高峰,有评论表述为“陕军东征”。
 观察扫描这批作家的成长过程,自觉不自觉地激起我们想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陕西作协获得重建。从延安走出来的老前辈李若冰、胡采、王汶石执掌帅印,慧眼识才惜才爱才,采用“招干选调、集中培训、基层挂职”三招培养文学新人,把远在延安的路遥、礼泉的中学教师邹志安、灞桥区基层干部陈忠实、毫无任何背景的来自商洛山区的普通工农兵学生贾平凹直接调入作协工作。
 这里我想着重以王蓬先生为例,看看王蓬本人的成长经历:“1980年初,我还是在汉中当农民,省作协通知我到西安参加为期三个月的读书班,还给我发着补助费和‘误工补贴’让我回到村上交钱记工分。省作协领导和我们汉中市书记、市长给我老家农转非,我感恩一辈子。”王蓬后来担任汉中市文联主席十余年,有《山祭》和《水葬》等优秀作品问世,至今仍活跃在文坛。看来,多创造一些环境条件、少一点干扰,少点这会那会、这称号那称号,支持他们潜心创作十分重要。
(七)大作家观察社会世相视角独特,他们也是“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及寓意值得专职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思
 作家是人不是神,但作家不是一般的人,他们对社会发展、人间世相观察有独特的视角。他们是“仰望星空”的人,尤其是大作家对人生世相的描述、感悟、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有前瞻性、预见性、批判性,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感。
 这一现象值得引起社会学家、思想文化界、研究未来战略学的智库机构人员关注。多年前,我去上海出差,看到一部上海本土作家的小说《大上海沉没》,曾心中为之一惊。后来的上海,抓住浦东开发机遇,再次以崭新姿态屹立在太平洋西岸。
 无独有偶,20多年前,贾平凹先生潜心创作,推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废都》,也引起不少争议。今天的长安,正以崭新的姿态站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战略前沿,建设“大西安”,重现汉唐雄风指日可待。
(八)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把陕西“大文化”沿陆上丝绸之路向西推出去,是我省扩大对外开放,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为“一带一路”战略作贡献的具体体现
 30年前,以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红遍大江南北。今天,我们的传播手段、传播速度更丰富更便捷,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渠道,推动三秦文化走出去正当其时。
 我们要把陕西本土著名作家,特别是陈忠实先生、路遥先生、贾平凹先生的《秦腔》《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人生》等优秀作品通过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外传播,使萤、禾禾、灰灰、白嘉轩、孙少平、孙少安、润叶、高加林、巧珍等经典形象,走出陕西,走出国门,使其成为讲好陕西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当年苏联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保尔·柯察金走进国人心中一样,让他们也深入外国读者、观众、听众人心。
 贾平凹先生本身就是一部大书,是一个传奇,他的青少年勤奋奋斗发奋,中间遭遇一些非议,再到后来穿越《废都》,清静从容地唱起《秦腔》,这本身就是一幕大剧。当然也包括已故的作家陈忠实先生、路遥先生,他们的成长、成才及所成就的事业,有故事,接地气,看得见,摸得着,把他们的不平凡的经历、传奇拍成大型电视连续剧,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充满期待。
(九)贾平凹先生应对非议甚至困境有一个绝招——“闻谤不辩”。在他身上有弘一法师的影子和风骨,很值得当今学人们仿效
 这篇短文,本是选了一个小角度专谈贾先生读书爱书论书的几个侧面,但我读着读着更觉得他确有许多过人之处。
 今天的贾平凹先生,早已超越《废都》,自由自在地唱着《秦腔》,显得更大气、更从容、淡然,洒脱。
 评论界、“钢丝”、“粉丝”、“贾迷”们从不同角度去窥探,所得出的论点论据观点不无道理。
 我阅读贾平凹、悦读贾平凹美文、观赏贾平凹独具一格的书画,不由得拿起书房里的《李叔同传》,再次思考弘一法师告诫人们十大注意事项:①“虚心”、②“慎独”、③“吃亏”、④“寡言”、⑤“宽厚”、⑥“不说人过”、⑦“不文己过”、⑧“不覆己过”、⑨“闻谤不辩”、⑩“不嗔”。
 这么多年,面对饥饿,面对出名,面对非议,面对咒骂,面对不负责任的人身攻击,面对谣言中伤,面对盗版书盗版字画,等等等等,贾先生都能从容应对。
 他就是“闻谤不辩”,很少听到他和哪家出版社、哪位编辑、哪位评论家闹别扭。
 他躲在自己的斗室,不过多长时间又一篇“高峰”之作问世,用事实说话,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专心专意做自己喜欢之事。
不妨在此摘录他的几段妙语:
 “在中国的文坛上,我是著名的病人。几十年过去了,虽活的不痛快,但却总活着,而且是越活越见了精神。良方是什么?就是多帮助人。多帮助了人,心情愉快,慢性的病它慢慢地就好起来了。”
 “谄固可耻,傲亦非分,最好的还是萧然自远。别人说我好话,我感谢人家,必要自问我是不是有他说的那样?遇人轻我,肯定是我无可重处。若有诽谤和诋毁,全然是自己未成正果。在屋前种一片竹子不一定就清高,突然门前客人稀少,也不是远俗了,还是平平常常着好,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我们有着强烈的欲望,比如面对了金钱,权势,声名和感情,欲望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是,欲望这头猛兽常常使我们难以把握,不是不及,便是过之,于是产生了太多的悲剧:有人愈是要获得愈是获得不了;有人终于获得了却大受其害。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
 读到此处,我再也不想做任何所谓的“解读、点评、发挥”。只想用曹雪芹《红楼梦》里那句名言作为收尾: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