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党政办
 网站首页 | 部门概况 | 机构设置 | 综合服务 | 支部工作 | 联系方式 
现在是:
相关文章
站内检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上级文件>>正文
 
陕西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2017-07-05 10:54  

陕西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西部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国体育事业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为努力构建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动员和团结全省体育工作者,为实现建设西部体育强省新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部署,结合我省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十一五”期间,全省体育工作者紧紧围绕“迎接和备战北京奥运会”这条主线,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不断加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在陕传递工作,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奥运参赛成绩的重大历史突破,省体育局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全省各项体育工作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到“十一五”末,全省共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536个、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718个、新建全民健身路径1000余条,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达12000余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省级以上体育社团达到3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17000人;推广国民体质检测活动,检测各类人群2万多人;在全省地方财政困难、公共体育设施落后的地区建成18个“雪炭工程”体育场馆,总建筑面积达45520平方米。“十一五”期间,我省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大赛中,共获得世界冠军35个,亚洲冠军34个,全国冠军93个。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2枚奥运金牌和1枚武术比赛金牌,是我省运动员参加历届奥运会取得的最好成绩;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好成绩,创全运会参赛历史最好成绩。体育产业迅速发展,体育服务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全省GDP的0.46%,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全省体育彩票年销售额由2005年底的6.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3.3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销售51.76亿元,为国家积累体彩公益金15.78亿元。“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少儿体校在校生达9800人,其中省青少年体校在校生390多人,全省中等专业体校在校学生达到1327人,全省已有6所体校被命名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体育法制工作取得了新的进步,《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等一系列体育法规颁布与实施为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群众体育方面,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全省的人均体育场地,人均体育消费和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均处在较低水平,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全省体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很小,省、市、县场馆建设改造资金不足,各运动项目经费紧缺,投入与产出效益比不高。体育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政策制度不完善、市场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体育教育、体育科技在体育工作的基础性作用还需进一步巩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突出,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总之,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动作用、体育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中的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十二五”时期,全省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任务重大而艰巨。

(三)“十二五”时期是推动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当前,全省体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体育热情得到极大激发,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规划,打造西咸一体国际化大都市,强力推进西部强省建设,为全面推进我省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三是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新的历史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各项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的新形势,为我省体育事业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西部体育强省提供了良好契机。四是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已积累了较好体育工作基础,为今后全省体育事业乘势而上、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要求

(四)“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以建设西部体育强省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科学健身、大赛争光、产业兴利、体育惠民”的理念,紧扣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这一主线,走群众体育做实做亮、竞技体育做优做精、体育场馆做齐做好、体育产业做大做强、体育文化做响做新的发展道路,着力破解城乡群众健身设施条件差、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弱、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小三大难题,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体育组织网络,实施五大体育惠民工程,推进六大体育场馆区建设改造,构建七大体育产业园区,培育十大竞技体育夺金点,充分发挥体彩公益金支撑作用,努力把陕西体育打造成民生工程的亮点、西部强省的标志、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为建设体育强国和西部强省做出重要贡献。

(五)“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位居西部前列;在2012年第三十届奥运会和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以申办第十三届全运会为契机,推进全省体育场馆建设;以组建陕西体育产业集团为龙头,全面推动体育产业开发,扩大体彩发行,实现跨越式增长,使我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全省体育事业发展综合指数居于西部前列。

(六)“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陕西体育发展融入到建设西部强省和体育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其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体育惠民。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开发规划、打造西咸一体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战略,推动西安市率先发展,带动全省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治体、科教兴体。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推动体育工作法制化。牢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坚持举省一致、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举省体制的优势,更好地凝聚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大众意志和体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陕西体育实现新的跨越。

三、全面建设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七)“十二五”我省群众体育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比较完善的城乡体育设施和比较健全的基层体育组织网络,推出形式多样的科学健身指导手段,努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群众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科学健身的氛围更加浓厚,体育成为相当多民众自觉的、重要的生活方式。广大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体质普遍增强。群众体育的政府投入、组织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等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八)完善省市县乡四级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体育部门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体育组织为助手,以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调整和完善省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促进市、县进行新一轮全民健身领导机构的调整,完善省市县乡四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在加强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建设的同时,强化县(区)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县级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每县(区)新建2至3个基层体育社团,使全省乡镇、街办文体活动站全部实现挂牌,达到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的“五有”目标,基本实现全省乡镇、街办体育工作规范化。

(九)加快实施“体育惠民五大工程”。继续实施“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二五”期间,省上将拿出1.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500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全省三分之一行政村。继续实施“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十二五”期间,省上将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为1250个社区配送健身器材,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城镇社区全覆盖。继续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二五”期间,省上将拿出1.75亿元专项资金,实施11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全省70%以上的乡镇。实施“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工程”,“十二五”期间,省上将拿出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50个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四个一”工程建设(1个体育馆、1个综合楼、1个标准田径场、1块全民健身活动场地),到“十二五”末,全省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成率达70%以上。实施“全民健身示范区(带)工程”,“十二五”期间,省本级体彩公益金将拿出1亿元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各市、县规划建设全民健身示范区(带)工程。结合渭河综合治理,规划建设好渭河两岸全民健身示范长廊。

(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配备专门机构、人员和资金用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督察考核、表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公益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4万人以上,确保全省每千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分布结构,力争使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人以上;全省各市(区)和70%以上的县区都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以此为基础,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使之成为全民健身的宣传者、科学健身的指导者、群众活动的组织者、体育场地的维护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

(十一)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积极推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建立健全省、市、县(区)三级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加强县级国民体质检测站建设(配置4套国民体质检测器材),到“十二五”末,实现全省三级国民体质检测体系全覆盖。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制定国民体质检测年度工作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使各县(区)5%以上的群众接受检测。认真做好全国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在我省的实施工作。

(十二)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继续精心组织举办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环中国自行车赛、安康汉江龙舟赛、太白登山节等“山、水、路、城”为标志的群众体育精品赛事。积极扶持发展非奥运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以桥牌、台球、围棋、象棋、轮滑、汽车摩托车、健身秧歌、地掷球、健美操、攀岩等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时期全省52个非奥运项目发展思路,力争在第五届全国体育大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因势利导,适时举办全省体育大会和全省全民健身节。认真办好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日”活动。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建设。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办好全省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妇女运动会、老年人健身展示会、残疾人运动会等,促进各行业系统和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

四、大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实力

(十三)“十二五”我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继续在奥运会、全运会等重要国际国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稳居西部前列;优化项目结构,扩大项目总量,积极培育新的金牌增长点;完善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体系,推进市级体校和县级少儿体校均衡发展,形成门类比较均衡、具有较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群体,使我省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着力打造十大夺金点。从实际出发,瞄准各运动项目在全国以及国际的发展走向,科学布局我省重点突破项目,指导带动各市(区)竞技运动的发展。在现有16个大项、170个小项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省级优秀运动队总体规模,培育竞技体育十大夺金点。巩固发展射击、射箭、跳水、摔跤、体操、武术、赛艇等重点项目,强化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努力提高跆拳道、柔道、举重、拳击、皮划艇、艺术体操等一般项目,在搞好足球、乒乓球和高尔夫球等新增项目的基础上,继续论证增设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击剑、自行车等项目。围绕四项主要指标(全国前三、前八名运动员在队伍中所占比重,三线梯队建设结构比重,中青年教练员比重,高级教练员以上比重),建立并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建设与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建立新兴项目的孵化机制和长年不出效益项目的淘汰调整机制,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增加布局,加大对集体球类项目的扶持力度。整合资源,以个别小项的重点突破带动项目整体发展,形成基础扎实、发展均衡、核心表现突出的竞技体育新局面。

(十五)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以运动员、教练员为本,为运动员专心训练、出好成绩创造条件,对重点运动员、教练员实行专项保障,从经费、科研、生活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项目跟踪管理机制。完善省级优秀运动队管理体制,抓紧建立符合项目发展实际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一体化复合型管理体系。完善运动员选拔、教练员选聘(外籍教练员聘任)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制度。完善训练单位目标责任考核机制和运动成绩与收入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完善竞技体育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获奖运动员、教练员及相关人员的奖励标准,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运动员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不断提高运动员整体素质。扩大运动队编制,到“十二五”末,省级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要达到1000人以上,教练员达到200人以上。

(十六)加强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体教结合”、退役优秀运动员伤病防治、伤残保险、优秀运动员免试和单招考试上大学、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有效途径,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完善退役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政策,以单招的形式选拔招录一批退役优秀运动员到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小学体育传统学校任教。提高退役优秀运动员自主择业经济补偿标准并建立动态补偿机制,保持基础安置费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同步增长。建立完善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引导机制、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确保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稳步扩大高等教育,组织全省所有在训运动员都进入相应层次的学段进行文化课学习,切实推行优秀运动员奖学金、助学金、关怀基金和伤残保险制度,确保全部落实到位。到“十二五”末,确保我省所有优秀运动员完成基础教育,适龄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率达到90%以上。

(十七)努力建设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坚持实行教练员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制度,完善教练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加强教练员特别是中青年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练员工作水平。探索推行主(总)教练业务管理负责制,强化教练员队伍业务管理,完善教练员梯队建设,重视加强体能、心理等不同专项类型教练员的培养,不断提升训练工作科技含量。到“十二五”末,全省教练员增加到1000人以上,力争国家级教练员达到10人以上,高级职称以上教练员达到110人以上,中青年教练员在队伍中所占比例保持在70%左右。进一步加强市县教练员队伍建设。各县(区)要按照本区域内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500比1的比例,配备业余训练教练员。省、市体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基层教练员业务信息备案和管理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基层教练员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完善基层教练员职称晋升和业务水平评定办法,优化基层教练员职称结构。每年市(县)教练员有20%以上参加省级培训,到“十二五”末,实现全部轮训。

(十八)坚持科学训练,深入研究运动训练规律和项目制胜规律。着眼项目特点,坚持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科学训练原则,加大科研先导力度,更新训练理念,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狠抓训练细节,提高训练效益。进一步强化省体科所在提升全省体育科技综合实力方面的组织带动作用,增加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科研人员,建立柔性人才机制,重视发挥西安体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充分依靠科研提高运动成绩。“十二五”期间,新建1个省级体能训练中心、1个训练恢复中心和1个国家级运动创伤与康复重点实验室;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推出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人才。探索建立科技攻关服务团队与运动队结合机制,到“十二五”末,力争科技攻关服务团队在重点项目、基础项目和集体项目上实现全覆盖。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二十)充分发挥举省体制优势,继续完善各项竞赛制度。围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认真办好第5届、第6届全省重点项目少儿运动会和省运会年度比赛,引导各市(区)调整项目布局,形成全省合力。提高竞赛组织管理水平,重视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国家级裁判员达到300人以上,国际级裁判员达到50人以上,确保一级以上裁判员覆盖我省开展的所有体育项目。鼓励各市(区)建立完善符合青少年成材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制度,积极推动业余训练各层级校际体育竞赛交流,以完善县(区)青少年运动会赛制为重点,进一步巩固以县(区)为基础的后备人才输送体系。“十二五”期间,县级以上举办每四年一届综合性运动会的覆盖率达100%。

(二十一)认真办好第十五届全省运动会。完善申办机制,实行全省运动会由各市区申办制度。调整和完善省运会竞赛办法,进一步增强全省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合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提高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加大对虚假比赛、消极比赛、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坚持“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坚持经常性检查制度和竞赛赛中检查制度并重,认真做好反兴奋剂工作。

(二十二)全力以赴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对于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全面加快西咸一体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推动我省西部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成立我省申办工作领导机构,加快制订并实施场馆建设与改造规划,着力提升我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积极借鉴先进省市申办全运会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申办全运会的带动效应。通过申办全运会这个平台,大力宣传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余年来,我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展示人文陕西、现代陕西、和谐陕西的秀美山川和三秦儿女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五、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实现突破发展

(二十三)“十二五”我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打造以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健身、体育用品加工销售、体育技能培训等体育本体产业为重点,结构合理、效益良好、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产业。组建体育产业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坚持市场推动,通过开放搞活,外引内联,强化与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在推动体育本体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体育中介、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强化市场监管,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二十四)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完善税费优惠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价格和土地使用等方面,使体育企业享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有关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鼓励类产业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将体育产业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在投融资方面按照鼓励类循环经济产业给予安排和倾斜。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政府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力争“十二五”末,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从业人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双双达到1%。

(二十五)加强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明确各类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规范经营行为。对于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经营活动,依法确定准入条件、技术要求和服务规范。施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切实推行各项体育类国家强制性标准。加快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全省体育经营场所全面推行体育行业职业资质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体育服务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力争“十二五”末全省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000人以上,确保覆盖全部高危险性运动项目。

(二十六)强化体育产业工作的指导与服务。加强体育产业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体育产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度,完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二十七)发挥陕西体育产业集团的龙头作用。完善陕西体育产业集团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其区域性专业化投融资和技术服务平台的优势,发挥好其在全省体育产业开发中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体育经济项目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有机统一、有效运转、富有活力、管理规范的现代体育产业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陕西体育产业集团总资产达到40亿元,投资带动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

(二十八)拓展产业发展领域,打造七大体育产业园区。支持各市(区)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依法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体育赛事,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赛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赛事筹划推广、人才流动、组织保障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大力开展技术指导、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务。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开展城市社区体育服务,培育农村健身市场。着力打造七大体育产业园区,即关中体育用品制造园区、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长安新型体育产业园区、朱雀体育产业园区、高新丈八体育产业园区、杨凌水上体育旅游园区和蒲城航空体育产业园区,进而带动和促进全省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二十九)加快体彩事业发展。严格规范体育彩票市场,管好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确保体育彩票市场的安全和信誉。研究探索体育彩票市场的发展规律,健全发行销售机制,加强营销手段的推陈出新。按照 “合理布局、加强乡镇、整合城区、强化专营、树立形象”的基本要求,提高销售网点的覆盖率。到“十二五”末,力争年销售量达到20亿元。

六、努力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

(三十)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划的要求,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制定市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扶持优惠政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公共体育设施,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三十一)加快实施我省体育场馆“两建设”、“四改造”。以支撑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对体育场馆的功能需求为出发点,以具备承办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为标准,以“两建设”、“四改造”为重点,逐步形成项目配套、功能齐全的关中体育场馆群。本着举省一致、统筹规划、省市共建、分工负责的原则,以西安为主,在沣渭新区规划建设新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设主体育场、主体育馆及游泳跳水馆,支持西安市在国际港务区建设国际网球中心;以省体育局为主,在长安区建设常宁生态体育训练基地,包括射击、射箭、马术、激流回旋、沙滩排球、足球、小轮车、场地自行车、省体校户外训练场地、运动员村及西安体院科研教学中心等。对现有的省级四大体育园区进行重点项目改造:在省训练中心园区建设陕西省体育馆和内设新闻中心、接待中心及竞赛指挥中心的体育大厦;在省水上运动中心园区建设赛艇比赛副航道;在蒲城机场园区建设营区教学培训楼等训练设施和汽车、摩托车、自行车运动项目场地;在朱雀广场园区中轴线以北区域,建设球类比赛馆、全民健身大厦和多功能田径场地。

(三十二)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开放力度。各级政府所属公共场馆、各类学校所属大型体育设施都应选择合适的时段向公众开放。对免费或低成本用于群众健身的公共体育设施日常运行和维护给予经费补助,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按照居民生活标准执行。探索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的新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活动,逐步实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十二五”期间公共体育场地向社会的开放率达80%以上。

七、不断促进体育文化健康发展

(三十三)打造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体育文化。高度重视陕西古代体育文化遗产、延安红色体育文化史料、当代特色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综合作用。加强体育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达到较高水平。做好陕西体育博物馆文物征集、展览陈列和宣教组织工作。做好《陕西省志·体育志》的续修编纂和《陕西体育年鉴》、《陕西体育文化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三十四)推进体育文化工程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和平的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扩大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实施体育文化“八项工程”,即“体育文史建设工程”,完善陕西体育博物馆展线建设,加强陕西体育史志编修力量;“体育博览展会工程”,不断扩大西部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影响力;“体育社会科学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省内体育高等院校的社科研究力量,实施陕西省体育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着力推动我省体育理论建设与创新取得新进展;“体育文化旅游线路建设工程”,借助省内河流山川等自然资源,逐步开发陕西体育文化旅游线路;“体育图书出版工程”,做好《体育世界》杂志和体育系统相关内部刊物的编辑出版工作,更好地发挥体育图书积累与传播体育知识的作用;“陕西数字体育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优秀运动队、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管理、竞赛管理、体育场馆、全民健身等6个数据库,提高省体育局网络建设水平。“运动队文化园地工程”,完善运动队生活园区内图书馆、局域网和文化沙龙建设,提升运动员业余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文化培训交流工程”,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体育文化辅导,以协会为主体办好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文化交流刊物,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支基层宣传队提升社会对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三十五)强化体育科研、教育和宣传。制定陕西省体育科技教育五年发展规划,加强科技服务、科研攻关、反兴奋剂、运动员文化教育、教练员培训等五个体系建设。加强体育新闻宣传工作,把握正确导向,健全新闻报道和新闻发布机制,加大媒体服务和舆论引导力度,建立和完善大型赛事的媒体运行机制和媒体服务机制。

(三十六)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根据全省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制订地方体育立法计划,修订《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和《陕西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全省体育行政执法体系,完善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研究制定全省体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

(三十七)支持西安体院发展。以建设体育教育、科研、训练三结合基地为目标,支持西安体院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建新兴学科专业,力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控制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形成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密切西安体院与省运动队的联系,梳理优秀运动员“挂靠、输送、培养”分类管理路径,整合拳击、跆拳道、散打等项目训练资源,支持西安体院实施竞技夺标战略。积极支持西安体院完成老校区改造,全力推动新校区建设。支持西安体院实施争取博士授予权并升格为体育大学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西安体院体育运动专业优势和国家重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作用,服务西部体育强省建设。

八、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人才保障

(三十八)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按照《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能源等方面的政策。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发展。

(三十九)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全省体育工作者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执政为民、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有所提高。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到2013年全省体育系统的党组织都达到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四十)优化体育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机关建设和体育队伍建设,完善体育人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全面提高体育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十二五”末,基本改变我省体育人才总量不足、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才缺乏的局面。全省体育人才资源总量力争在西部省区进入前三,达到3.5万人以上;重点扩大体育管理人才、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体育经营人才和优秀运动员队伍的规模,努力使这四支队伍的总体规模到“十二五”末达到万人以上。

(四十一)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对本行政区域内规划落实情况特别是重点工作、重点工程的落实情况要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奖优罚劣,激励先进,在全省体育系统形成纪律严明、执行力强的良好风气,保障和推进全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上一条: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下一条:关于印发“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反馈留言 | 帮助信息

版权所有:伟德国际betvlctor1946党政办公室  
地址:西安市含光北路65号 邮 编:710068